伊之密的业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:2023上半年营收为19.61亿元

来源于:曾业涵
发布日期:2024年01月15日
分享: 微信
企业微信

一、行业发展情况

公司通过推出新产品、改变销售策略、优化供应链管理等策略积极应对,努力提升公司业绩。从所处行业来看,下游汽车行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,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板块,有较快速的增长,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2023上半年,继续紧紧围绕“产品、运营和全球化”三大战略,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,提升公司的交付能力,实现营业总收入为19.61亿元,同比增长2.14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.51亿元,同比增长4.73%。

二、主要业务

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行业为模压成型装备行业,是一家专注于高分子材料及金属成型领域的系统集成供应商。

业务为注塑机、压铸机、橡胶机、高速包装系统及模具、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的设计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和服务。

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

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

注塑机销售收入14.69亿元,占公司总销售额的74.89%,同比增长2.07%,压铸机销售收入3.08亿元,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5.71%,同比增长5.74%;胶机销售收入7866.01万元,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.01%,同比增长36.73%;高速包装系统与模具销售收入3898.83万元,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.99%,同比减少33.16%;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销售收入2119.51万元,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.08%,同比增长1.65%。

单位:亿元


2023上半年

2022上半年

同比增减

营业收入

19.61

19.20

2.14%

营业成本

13.21

13.37

-1.14%

销售费用

1.83

1.62

12.72%

管理费用

0.89

0.88

2.01%

研发投入

0.96

0.82

16.72%

三、经营模式

1、采购模式

采购主要由采购部门统一进行,对不同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采购方式:对于一些品种多、单价低的标准件,公司实行批量采购;对于一些传动部件、控制部件等单价比较高的部分通常按照生产进度实行定量采购。另外,公司原材料中的定制部分,如铸件毛坯、格林柱等,也按照订单实行定量采购。

2、生产模式

产品包括通用型和定制型两种:

对于通用型产品,一般按照“以销定产,保持合理库存”的原则组织安排生产。

对于定制型产品,由于不同的用户对产品的配置、性能、参数等要求一般有其特殊性,采取“订单式生产”的生产模式。

3、销售模式

公司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分别采用不同的销售模式:

在国内,主要采用直销模式,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,公司正在尝试使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。

在海外,考虑到销售和售后成本,主要采用经销模式。

四、公司所处行业地位

伊之密现已成为中国较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大型装备综合服务商、中国较具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之一。

1、注塑机方面

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统计,公司在2022年全国注塑机行业排名中位居第二,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

2、压铸机方面

2022年,已完成重型压铸机6000T、7000T、8000T、9000T的产品研发,并成功研制出重型压铸机LEAP系列7000T、9000T并已有效运行,且公司还与一汽铸造、长安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,为客户提供一体压铸整体解决方案,努力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机遇。

此外,目前已有超过40多个海外经销商,近十年的海外销售复合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,并在印度设立工厂、并成立德国研发中心、巴西服务中心、越南服务中心等。

五、核心竞争力分析

1、技术研发创新优势

公司研发投入0.96亿元,同比增长16.72%,现拥有超过800人的研发队伍,专利技术成果超过300项。

2、产品销售与客服优势

(1)国内市场方面

通过跨事业部的YFO项目深度推进,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关系,巩固、拓展原有国内市场,提高品牌影响力。

(2)国际市场方面

在印度等重要市场实施本土化投资及经营,加大产品的直销力度及售后服务能力,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;且利用“HPM”品牌,开拓北美及欧洲市场,再发挥“YIZUMI”和“HPM”的双品牌优势。

3、产能配套及供应链优势

(1)在国内

已有顺德高黎生产工厂、五沙第一工厂、五沙第二工厂、五沙第三工厂及苏州吴江生产工厂等多个生产基地,产能储备丰富;全球创新中心已投入使用,包括研发综合大楼、汇展报告厅和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测试中心,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。

(2)在海外

美国俄亥俄生产工厂已投入使用;印度古吉拉特邦新工厂已经建设完毕并逐步投入使用,主要用于生产注塑机。

数据源自:贝哲斯根据公开资料整理

行业咨询-精品报告

如您有其他要求,请联系:
版权提示: 贝哲斯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、稿酬或其它问题,烦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。

联系方式:info@globalmarketmonitor.com/181-6370-6525。